China Railway Asia-Europe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Co. LTD 
中铁亚欧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中文简体  |  俄文版

当前位置:
雪国映像 ——来自哈萨克斯坦轻轨项目的报道
来源: | 作者:北京城建集团 | 发布时间: 2018-11-29 | 456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首次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倡议。2016年6月21日,北京城建集团与中铁亚欧签订轻轨项目01标土建分包建设合同;2016年7月17日,由集团国际事业部、道桥公司、亚泰公司、十六公司四家单位组成的项目部进驻哈萨克斯坦,开始建设阿斯塔纳市新交通系统轻轨一期(机场至新火车站路段)工程(后称“哈萨克斯坦轻轨项目”),成为“一带一路”倡议最早落地项目的建设者。

     2018年11月15日,记者抵达哈萨克斯坦轻轨项目部,初次探访历史故人的同时,也记录下集团员工在哈萨克斯坦的建设映像。


      初识哈萨克斯坦,满眼雪白是第一映象。汽车在穿冰甲的路面上漂移,开往由城建亚泰建设的一工区营地。天气很好,据说比起上周零下20多度已算暖和了。天蓝无风,太阳依旧含蓄着不肯用尽全力发热;身上套了能找到的最厚的衣服,勉强保暖。随着每次的呼吸,快要冻成固体的哈气从鼻子里冒出来,吸回去的空气好像有棱角,划过呼吸道一路到肺里。

         雪白的世界固然美丽,但初冬十一月的气温已近零下20度。标准规定低于5度的混凝土施工已属于冬施,这里超低温严重影响了混凝土凝固。这对于一工区1303个桩基、370个承台、253个墩柱的施工来说并不是好消息,更何况管线改移未完成、临水临电未接通、还有大环境的原因造成了工期滞后甚至数月停工的影响。

     一工区面对的困境整个轻轨项目三个工区都要面对。季节和大环境制约了工期也考验了施工工艺和质量,更考验了在逆境中前进的全体员工。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各种因素制约下,即便是隆冬季节能施工时各工区都绝不停下。因为太冷,这里有一种技术叫做“开水施工”。刘小杰介绍,去年冬施的时候现场靠发电机发电,靠浇开水浇筑混凝土,完成混凝土浇筑的墩柱要整体裹上帆布保温养护。一工区地下水位高于承台施工地基深度,整体作业时都靠抽水机边抽水边施工。进入冬季,抽出的地下水刚喷出抽水机就瞬间冻成冰柱。最冷的时候,钻头连浇开水都会冻住。

      就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今年3月18日,在几家施工企业中集团冒着风雪第一个复工。7月18日,机场站101车站正式破土动工,不足百日完成了5层站厅混凝土施工作业。

      2017年,完成墩柱施工约12个,2018年,完成墩柱施工约168个,实现首段现浇梁浇筑,这是城建标段的首榀现浇梁,从环岛到机场,整体作业面初具规模。

      再看哈国轻轨项目,这是“一带一路”实践的现场。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的现场,这里的每一名城建员工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经历着“一带一路”。任何一个宏大的工程,在建设中难免遇到困难、挫折,难免听到批判的声音,乃至过程中暂时的停滞。作为“走出去”的北京国企,集团不是顺序上的先行者,却是敢为人先的拓路人。

      一工区营地坐标出现在沼泽,由城建道桥建设的三工区营地坐标显示的地方却是一片湖泊。初识阿斯塔纳,这里给三工区总工程师熊军辉留下的印象打破了出国前对这里的想象。苦笑中,熊军辉和搅拌站站长李杰、实验室主任李伟栋、副经理向勇向记者讲述起艰难的建设故事。

他们都是来自国内公司的骨干,经验丰富、务实靠谱。他们和其他两个工区的员工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有力使不出,一拳打在棉花上。的确,国际工程的打法与国内差异很大。哈萨克斯坦在物资供应并不充足,这是初来乍到的建设者始料未及的。比起非洲的物资短缺,这里的建筑建材市场同样是供不应求,对于劳务、大宗物料大型建设机械更是处于寡头垄断模式。

      2017年底阿斯塔纳刮了场暴风雪,十几米高的移梁机被吹出了轨道,当时风速16级,体重稍微轻点的人根本站不住。第二天风停了又遇上一米厚的大雪封门,大家在雪面上打着滚前进,为的是把被风吹走的物资捡回来。

      三工区有一个负责全线实验检测的实验室,按照当地要求,实验室和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当地从业资格方可上岗。在进门的墙上,挂着三大排资格证书。这里不仅检验了材料质量,还见证了中哈两国就各类建设标准的差异与融合的过程,其中检验的一项内容就是梁场的预制梁。梁场将承担城建标段内所有预制梁生产任务,预制梁的质量问题更是阿斯塔纳轻轨建设管理公司、总包方中铁亚欧、中资监理等关注的重点。在通过预制梁静载试验后才能取得当地颁发的出场合格证,这是本工程的关键性实验,制约着下一步预制梁出场吊装作业。

按照中国箱梁静载实验规范要求,采用非破坏性实验加载到设计值的1.2倍即167吨就可证明实验成功,质量过关。但在阿斯塔纳轻轨建设管理公司的要求下,不仅要检验中国标准的设计水平,更要检验中国施工的质量极值。最终,实验最大加载力值达到520吨,超出中国规范的3倍有余,且未达到完全破坏。

      实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一方面证明了中国制造的高质量、高品质,另一方面也通过实践达到了哈国管理部门提出的严苛要求,为后续施工打下了基础。试验之后,每天在现场检查且非常严格的哈国管理人员对中国建设者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在路上遇到中国工人,也会竖起大拇指。

对于中国建设者,当地社会并不了解,甚至存在偏见。三工区的建设路段横穿有当地长安街之称的市区街道。这一路段施工,让他们体会到因为信息不对称的误解造成的施工困难,通过一步一步扎实工作,履行着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他们在暴风雪后帮当地人修路筑墙,在作业面勤俭奋斗,友好对待当地工人,尊重文化信仰的差异。在闹市区,城建人一点点地改变着当地人对中国企业的刻板印象,一点点地树立起让当地居民敬佩的优秀北京国企业形象。 

      这就是“一带一路”倡议实践者的映像,项目部季辉在一篇文章中将全体项目员工比作轻轨的“墩柱”。他写道,墩柱精神就是精益求精、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城建人在阿斯塔纳的“墩柱精神”印证着两国友好发展,促进了两国共同的前进步伐。屹立的墩柱,便是城建人的守望、坚持与见证。一群人,寒暑交替见证了劳动者的辛劳;一个家,有舍有得共筑了城建的梦想;一座城,斗转星移拥有了自己的形象。

   “这次冬季打桩是为了来年有效开展工作,我们没有在极寒情况下施工的经验,希望通过这根实验桩、通过这个项目积累些经验、培养一批人才、了解一方市场。”孙晓强告诉记者,这根试验桩是在三个工区通力合作的情况下完成的。当时环境不具备施工条件,甚至在极寒情况下混凝土型号、配比都不确定。且在初期施工中混凝土匮乏,为了满足试验桩需求,国际部调集了项目全体的人力物力共同完成首次浇筑。

      项目成立了联合党支部,为了促进各工区与当地中资单位的融合,组织了篮球联赛、节庆联欢、参观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参加上合峰会马拉松赛、听大使讲党课等等活动,这些活动活跃了气氛、拉近了距离。对于千余名工人的管理和教育也不能松懈,组织消防演习、安全知识讲解、了解当地文化。每逢年节,项目上一起包饺子、吃火锅,在异国他乡减轻些想家的思念。

      每个工区宣传栏,都贴着《轻轨思路》报。《轻轨思路》是3个工区、4家单位联合创办的,是党建宣传的阵地,是文化落地的有益尝试。这纺小小的报纸由各工区员工自写自编,记录了建设者的故事,也记录了项目建设历程。走进各工区现场,都挂有:“统一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声音”的标语。

      在前行的路上,总有探索、总有逆境,然而更多的是解决方法。记者去过温度50度高温的非洲国家,在极热与极寒之下,不同地域文化的对比非常强烈。同是异国他乡,同是一样的城建围挡,讲述着不同的城建故事。哈萨克斯坦轻轨项目由于各种原因困难重重,进展不如预想顺利。但它与其他城建国际工程的建设者有一样的标识、一样的城建员工,他们在极寒之地选择坚持。

     祝福在这里选择坚守奋战的同事们,寒冷里心中不失温暖,在“一带一路”的探索与实践中,经得起风浪、耐得住寂寞、留得住初心。